阅读历史 |

第十七章 弟有难,兄必力助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你来这里做什么?”苏夫人很是紧张,急切地四处张望,小声的向苏里问道,眼里带着些担忧,“是来见陶冶吗?他在附近吗?”

苏里呆愣着,半晌才木纳纳地拿出手中的木牌,照着陶冶的话向苏夫人复述道:“听说陶府槐树很灵验,就想过来求个心安。”

是一个很精致的木牌,周边雕刻了浮花,面上还涂了蜡,顶端用红色的绳子系着。

苏夫人听闻顿时舒了口气,慢慢地拿起来,小心地端详着。

身后的夫人们也纷纷凑上来,看到木牌上的内容后,都唏嘘不已,顿时也没了看戏的兴致。

她们想看的可是苏小姐和陶公子的故事,是未来的皇妃和以前的竹马的故事,眼下却变成了未来的皇妃和皇子的故事,这名正言顺的两人确实没什么可看的。

也不怪夫人们太好事,京城贵圈就这么大,每家几乎都相互了解,夫人们行动范围有限,知道的也就那么些,未免容易无聊,因此都喜欢没事聚在一起,喝喝茶,聊聊天,消磨时光。

“你这孩子,有这心确实是好事,但下次一定要记得带丫鬟,别让为娘担心。”苏夫人平静的将小木牌还给了苏里,“好好保管,走吧,午宴快开始了。”

苏夫人眼神幽幽地看着远处的假山,似心疼似无奈。

待苏里等一众人走后,陶冶慢慢地从假山后走出来,手上拿着和苏里手上那块差不多的小木牌,悠悠地挂在了槐树上,像是在做最后的挣扎。

挂完后,便带着小厮离去。

树上的小木牌被风吹的相互碰撞,发出清脆的响声,其中一个便刻着“陶冶 苏里”。

#云清宫#

赵贵妃很是生气。

她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好大儿一脸委屈的在一旁吃饭,气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

她看他真的是读书读傻了,竟然帮李翎那小子的什么丫鬟申冤,还要让李翎回上书房继续学习。

她现在还记得她的好大儿大早上的过来请安,开口就是问李翎的事,“母妃,他是我二弟,正所谓‘弟有难,兄必力助’。”

赵贵妃好像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笑话,“皇宫之中,哪有真正的兄弟情?”此时她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。

结果她听见了李璟在跟她讲李翎怎样怎样的可怜、如何如何的无助,“这可不是一个丫鬟,这是一条人命啊,这偌大的皇宫出了命案,作为二弟的哥哥,母妃的儿子,本王有权去管这件事。”

“住口!”赵贵妃觉得自己没有睡醒,又或者是李璟没睡醒,这些话听的她脑瓜子嗡嗡的。

李璟明显被吓了一跳,他的母妃在他面前一直都是高贵优雅的,这么突然的被吼一声,李璟感觉有点莫名其妙。

“怎么了,母妃?是阿璟哪里说错了吗?”

“你给本宫到外边去呆着,本宫要休息!”赵贵妃很是烦躁的将他轰了出去,闭眼蹙眉,食指轻缓地揉着太阳穴,还没等思索出什么,就听见侍从传唤着“陛下驾到!”

这该死的兔崽子,小嘴叭叭的,害老娘忘记了时辰,这下好了,午时了,皇帝说了要来这里吃饭的。

赵贵妃来不及去想别的,只得匆匆打扮收拾一番,前去接驾。

还没出屋,就听见院子里李璟在同陛下交谈,这内容就是今早李璟跟她讲的。

五雷轰顶不过如此。赵贵妃这样想着。

饭桌上一派和谐,至少在皇帝开口前是这样的。

“听阿璟说融雪宫里那个和阿翎相依为命的丫鬟死了,这事爱妃可知晓?”皇帝一如既往地夹着菜,话里听不出喜怒。

“这…臣妾不知。”赵贵妃的手紧紧地攥住筷子,故作惊讶地问解释道,“宫中丫鬟仆人众多,许是臣妾一时疏忽,还请陛下恕罪。”

“朕不怪你,只是听到了阿璟的一句话有些万分感慨,”皇帝欣慰的看着李璟,“好一个‘弟有难,兄必力助’啊,既然阿翎无人照料,便再派两个能干的丫鬟去融雪宫,至于回上书房,有你这个哥哥照看着,定不会发生几年前那样的丑事,也该让他重新回上书房了。”

“陛下,”赵贵妃下意识的想要阻止,在看到皇帝意喻不明的眼神时,想说的话顿时咽了下去,变成了笑盈盈地给皇帝倒酒,“臣妾就替阿翎谢过陛下了。”

“此时就交由阿璟去办吧。”

李璟埋着的头一下子就抬起来了,满眼放光:“谢谢父皇,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!”

皇帝笑了,很是开心。

赵贵妃也笑了,很是气愤。

#苏府#

苏大人很高兴,连醉酒坐在马车上都在傻笑。

可好歹是不胜酒力,下马车时都要四个人抬着回府。

苏夫人很是无奈,今晚可能又是一个不眠夜。

“苏里,你快回房去,早些休息,为娘去照顾你父亲了。”苏夫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