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一百二十四章:大三元之会试会元(1 / 3)

加入书签

前店后院的兰陵书店。金喜财大叹苦经:“这样下去,得关门停业了。亲王府的人,哪儿是容易喂饱的”“且先等过了下月再说,公子正在参加春闱。他自个儿的人脉也不少,如今府尹大人不就是考官么京城的官儿,未必人人都怕亲王。”黄俊郎也是强自支撑,遂问道:“下去岭南的人都死了吗怎没个回信”“前几年他们还在苏州遇到公子。这会子正在联系扬州呢,还好那边的店铺做大了。我们回南方也不亏。”黄俊郎摩挲着下巴,放低声道:“老金,我告诉你个事。前几天公子过来巡视,你可有发现异常”金喜财一愣:“有什么异常看不出来呀......”黄俊郎给他回了很懂事儿的眼神。“你没发现贾公子那样子,不是满面春风。走路都有点飘吗年纪也不小了。定然是家里......嘿嘿嘿!”“嘿嘿。”......夹道尽头翩然转出来两位美人。弱柳扶风似的林黛玉,冰肌玉骨的薛宝钗。往前进了贾琮小院,就听见厢房窗内。贾迎春在说话,另外两个是晴雯、香菱。林黛玉抿嘴叫宝钗来偷听。薛宝钗摇头不愿做隔墙之耳,黛玉只好跟她进去了。晴雯上茶,几女絮叨一阵。贾迎春看着香菱,调笑道:“我才刚就说晴雯手巧、香菱乖巧。都是一样大的美人,我要是男人。我都该嫉妒琮弟了。”香菱见了宝钗,行礼之后。主仆二人难得叙旧,她和宝姑娘还聊得来。贾迎春转头看了眼薛宝钗,若有所思。林黛玉笑道:“有福、有福,戏里不常说佳人配才子。”晴雯、香菱羞得都来闹黛玉。薛宝钗端坐,对迎春道:“依你们家的礼,两个通房该够了。琮弟若是春闱上榜,至多也才三人。可未必比得上香菱!你这个做姐姐的,该不该谢谢我哥哥”“该谢,该谢。”贾迎春噗嗤一声:“要是你过来做我弟妹,那就更该谢了。”薛宝钗雪脸一红,羞恼地伸手去掏迎春腰肢。一时间,二人戏作一团。另外三人愈发笑得欢乐,满室添香的银铃笑声,犹似仙乐。林黛玉点头抿笑:“难得见宝姐姐吃瘪一回,该、该。”林黛玉对薛宝钗一开始几年有龃龉。下人多谓之黛玉不如宝钗,主要在为人处世方面。林黛玉那时很不忿,见面每多讥讽。比如薛蟠大闹薛家那一回,宝钗哭肿了脸。进大观园泪痕犹在,林黛玉就要讽刺几句。又比如梨香院吃糟鹅掌,林黛玉说雪雁“我的话你不听。她(紫鹃)的话你就听,像圣旨似的”。实是讽刺宝玉听宝钗“酒要温着吃”的话。林黛玉不愧“心较比干多一窍”。反应不快点,还真听不出来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的事情,都是林黛玉心里防范薛宝钗。她和宝玉原本亲密的缘故,两人的心结。直至红楼十三年薛宝钗“兰言解疑癖”,才冰释前嫌。所以现在林黛玉对薛宝钗不但不讥讽。反而多了一分敬重。人总是因时因地而变,林、薛也不例外。“以前史大姑娘来了。那才是一屋子的欢乐。琮三爷没跟她谈过。”众女笑闹之际,香菱持书问宝钗字,插口说道。香菱平时都是跟着宝钗在大观园蘅芜苑。因为那个赌约。薛蟠反而少接触她了,得以受诗书环境熏陶。性格中有点呆性,“呆香菱情解石榴裙”。因此还加入了诗社,拜黛玉为师。经过没日没夜的苦心琢磨,终于作出令人称赞的。“精华欲掩料应难,影自娟娟魄自寒”。说得也是香菱自己。“呆香菱、憨湘云,你们俩个,都是话多的。”薛宝钗可被她们两个烦透了,相对于她自己。她们倒是显得天真活泼,不大知世事的了。侯门千金史湘云,不知当票是何物。香菱对待宝玉所说的担心薛蟠正妻,亦扭头就走。“宝玉比他快活,好歹老太太朝夕遣人问候。去年秋天,二舅又钦点学差。宝玉那个厌恶功名的脾性,愈发不想读书了。把他乐得,可若是二舅回来,总要急一回。”林黛玉分析道:“琮三哥就不同,二姐姐你最熟悉。”贾迎春眸光一暗,低叹:“总有个庶字、庶出嫡出,不论男的女的。总要艰难得多。如今世上官家娶亲的,还论嫡庶。我也是庶出,除了月例,大太太可不给一分银子。再看三妹妹,为赵姨奶奶的事。烦成什么样......”宝钗闻言却摇头道:“琮兄弟究竟通世道,悟了,上进了。男的不论嫡庶,总能走出去,有个活法。照你们这么说,谁家没点烦心的事。各自捂住不外传罢了。真能超然物外,无动于衷。万事不萦绕于心的,栊翠庵的妙玉也不能。”黛玉说起宝玉不听劝,宝钗心里便颇有失望。能劝说宝玉的,除了她,还能有谁?宝钗与袭人差不多是一类人。晴为黛影,袭为钗副!然而终究有所不同。袭人的劝说,是以爱护宝玉为主。对老爷、太太敷衍塞责过去就行了,不要求为官之类。甚至不能因为读书累坏身子。宝钗的理智,是以举业为要。一次当众劝说,贾宝玉当场翻脸就走。可把个宝姐姐躁得无地自容,这还是她。别人怕是要记仇了,宝钗与宝玉。终究不能成为知心之交。而林黛玉要的,则是贾宝玉的真心。薛宝钗要的,是贾宝玉夫人的地位。早在薛家未进京之时,薛姨妈就大肆宣扬。宝钗的金锁,要拿玉来配。何尝不是为金玉良缘留后路呢摆在薛宝钗面前的,有两条路。一是;嫁给宝玉。宝玉有老太太宠爱又有个贵妃姐姐。能够维持住薛家的富裕地位。薛家是富而不贵,先祖是中书舍人。中书舍人是什么官这只是个小官,明代以来,中书舍人、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